当前位置:首页 > 资讯 > > 正文

九品芝麻官八府巡抚是几品官 八府巡抚是几品官

来源:城市网    时间:2023-08-26 20:29:15

1、明制:监察御史正七品清制:乾隆十七年并定从五品帝制时代其实没有“八府巡按”这个官名(完全出自旧时戏剧)。

2、明、清两朝都设有中央监察部门,叫都察院,其下有各道(一般一个总督辖区为一道)监察御史,非固定职官,临时由朝廷委派担任,分别巡视各省,考核吏治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3、“八府巡按”实际上是个御史,而且是最低级别的御史,正式的叫法可以称“侍御史”。

4、从这个御史的“御”字,可看出担任这一官职的最初都是最高统治者皇帝(君主)身边的人,本为皇帝的耳目和工具。

5、至明清市民文化兴起,戏剧、小说等文学作品引用时,将其改成“八府巡按”,代指民间百姓视为清廉而有权势的大官。

6、扩展资料职能巡抚设置的尝试期宣德、正统时期,是明代巡抚设置的尝试期。

7、其特点是,一般以某项特殊性差遣为过渡。

8、先有专责,兼为巡抚的情况,在宣德、正统时有很大的普遍性。

9、胡概、周忱曾相继巡抚南直。

10、宣德八年,对巡抚的基本职责,也开始有了较为明确的规定。

11、2、巡抚与镇守并设阶段巡抚之外,又有镇守,始置于英宗即位之初。

12、因而在许多地方出现了巡抚与镇守并设的局面。

13、在英宗即位后的不到五个月,江西、湖广、河南、山东、陕西诸省和宁夏、甘肃、辽东诸边均设置了文臣镇守,与巡抚并称“镇巡官”。

14、景泰四年后,各地镇巡官陆续向都察院系统迁转,皆称“巡抚都御史”。

15、巡抚考满,可望“回院”主持两京都察院事务。

16、3、全面地方化和制度化景泰至正德,是巡抚的全面地方化和制度化时期。

17、英宗复辟后,镇、巡合一,并保留了镇守久驻一地及更代原则,使巡抚的地方化和制度化前进了一大步。

18、巡抚编制的归属从景泰开始趋于划一。

19、4、巡抚资格的逐渐制度化自成化、弘治以后,巡抚均于两京各寺卿、少卿,大理寺丞,资历较深的给事中、御史、郎中,以及在外之布政使、按察使、参政,资历较深的兵备副使、上等知府内推升。

20、原职高者为副都御史,称巡抚某处右副都御史;原职卑者为佥都御史,称巡抚某处右佥都御史。

21、巡抚与京师的联系也相对减弱。

22、景泰元年,巡抚与所有外官一样,得携家眷赴任,从而减少了巡抚与京师的个人瓜葛。

23、成化二十二年废止了巡抚赴京议事的规定,等于承认了巡抚的地方化。

24、5、巡抚地方化、制度化的完成至嘉靖,巡抚的地方化和制度化已经完成,并形成了四种不同的类型。

25、(1)居三司之上,为各省最高权力机构。

26、明代全部十三个布政使司均设定员巡抚,三司属其管辖。

27、这一类型,是明代巡抚的主流。

28、(2)加强对边境地区的管辖,为新省区建制的开端。

29、这类巡抚主要设在边境地区,又多在原有的行都指挥使司的基础上发展而成,以辽东、宁夏、甘肃为典型。

30、英宗即位后增设文臣镇守(天顺以后改称巡抚),逐渐由军事单位过渡为行政单位。

31、(3)组成特别区。

32、这类巡抚主要设置在数省交界、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,以南赣、郧阳为典型。

33、(4)组成战区。

34、这类巡抚有两种情况。

35、一是设置于原来的边境重镇,如宣府、大同等,有相对的稳定性;二是根据战事的发展临时增设,事平则罢,如崇祯时为抵抗后金而设置的密云、登莱等巡抚。

36、但登莱巡抚自陶朗先、袁可立以后继有十四任,直至明亡。

37、巡抚来历(1)明代宣德、正统时流民问题逐渐严重,各地农民的反抗时有发生,政府的赋役来源也受到影响。

38、河南、江西、浙江、山西、和南直隶等地巡抚,正是在这一形势下设置的。

39、(2)明初确立了都、布、按三司并立的省级政治体制。

40、宣德、正统以后,文官集团势力的扩充和军人集团地位的下降,三司的平衡被打破。

41、日趋激化的社会矛盾,又使三司条条分割、运转不灵。

42、另置巡抚,反映出统治集团坚持中央集权、地方分权原则的愿望。

43、(3)巡抚又是应提高统治效率、整肃军备的需要而产生的。

44、通过派遣廷臣管理地方事务和对原有机构进行某些改革来整饬吏治、革除积弊,已成为历代虽然不自觉却又经常性的措施。

相信通过八府巡抚是几品官这篇文章能帮到你,在和好朋友分享的时候,也欢迎感兴趣小伙伴们一起来探讨。

本文由用户上传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

关键词:

精心推荐

X 关闭

X 关闭